1984

作者:1903-1950,1984 是奥威尔最后一本小说,在1948年写的,书名是48的倒过来。
这里只能浅显的讲一下自己的感受了,作者本身处于的时代是比较动荡的,对于其中的历史背景可能还是得再通过其它奥威尔的作品和背景资料去感受。
但是小说中的预言的的确确确 曾经发生过,我怀疑这本书可能被当成过使用手册了…
作品中的主人公:温斯顿、曾经邂逅爱情的对象: 朱莉亚、还有一个内党成员:奥布莱恩

这本政治小说 描绘了一个 极其反乌托邦的世界。 我们想象一下,乌托邦是什么样子的: 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无需法律,无需政府的和谐世界,每个人都有充足的资源,可以不用因为吃穿住行 而发愁,也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度假。这种社会有个前提: 资源充足、社会和谐。 资源充足代表着这个世界必须使用机器代替人力资源,才能将人类解脱出来,处于乌托邦世界;和谐代表着,这个社会运行的前提是:人性是永远是善良的,人性是不会做恶的。基于这两个前提才可能有一个乌托邦的状态,而且这个状态是转瞬即逝的,不可持久的。
不可持久的原因:从我的理解看,人性是复杂的,对于人性永远善良这个假设太过理想,只要有一刻、一丝对于人性善良的怀疑,这个状态就崩溃了。 所以我们需要法律、公序良序去制约人性,我们每个人需要牺牲一点东西,比如自由,交给可信的一群人 去制定法律,去进行监管,这个时候等级社会就慢慢产生了。 等级社会是世界运行的底色,也是人性博弈后的结果。

小说描绘的这个社会是一个极其 集权的社会,最高统领叫做 “老人家” ,这个社会分成了三等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内党核心成员:上等人,外党成员: 中等人,其它人:下等人。主人公温斯顿 和 朱莉亚 都是外党成员员,奥布莱恩是内党核心成员。

描绘的社会中大街上到老人家提出的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开头看到这个口号真是一脸懵逼,这到底是个啥社会。

自由即奴役:反乌托邦的社会是啥样子? 统治者撕去了为人民谋幸福的 伪装,直接了当,就是为了权力,为了统治人的权利。 其中有一个逻辑: 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 掌握了现在,所以可以肆意的篡改过去,承载 “过去” 的实体: 文本、音视频、思想。 只要想要篡改的 统统都需要抹去,重置,文本资料通过人力,重新印刷、篡改就可以了。思想如何重置呢? 这个社会提出了一个叫双重思想的东西,就是 A 发生了,我们知道它发生了,但是某个时间点 告诉 A发生的不对,其实是 B 发生了,这个时候,人的思想必须 抹去A的存在,忠实的承认 B 发生了,这个社会是将 唯心主义普及了一个遍。 在这个社会中如果 你不发自内心的承认B 发生了,而说 A 发生了,那你就有思想罪,需要思想改造,甚至判处死刑。 在这套逻辑下,谁掌握了现在,谁就真正掌握了过去了,无论是历史资料 还是思想方面。 在这个社会,需要管控的是哪类人? 上等人本身就是 双重思想的制定者,他们也对双重思想深信不疑。 下等人:如果他们有思考能力就不是下等人了,他们对于这个社会根本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中等人:外党成员 有思想,有能力,自然是重点关照的对象了。 哪一天中等人想要代替上等人构造一个新的社会,那又是什么样子呢? 等级社会的属性没有变,只是换了一个壳子而已。 所以下等人没有思考能力 反而是最自由的,所以有了那句自由即奴役。

战争即和平: 小说中的国家分成了三个: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 三国分立,实现核子和平的时候,战争就失去了战争的意义了。那战争既然没有输赢,为啥还要战争呢? 战争只是处理生产资料过剩的一种手段,因为乌托邦世界不是 老人家的目标,权利才是。战争利于国内外稳定,何乐不为呢?

无知即力量: 群众的无知就是社会稳定最强大的力量

小说构造的这个社会消灭了一切人性,包括自由的思想、性欲,人必须要接受思想封印,并且接受思想警察的监督,老人家的目标达到了,但是人已经不是人了。